人物简介:宋志明,1959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77年,他师从竹振斐系统学习西湖绸伞全流程制作技艺;1990年,他凭借创新设计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 2025年央视春晚,其主持制作的西湖绸伞在《借伞》节目中亮相,推动了非遗技艺传播。
一、 扎根:从学徒到匠人,打牢“竹”的根基
1977年,年轻的宋志明走进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西湖绸伞研究工作室,成为竹振斐先生的弟子。最初的几年,和所有传统学徒一样,他做得多的是打下手、收拾工具等活计,在师傅身边默默观察,学习劈竹、绷绸的每一个细节。这些看似枯燥的磨砺,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西湖绸伞的灵魂,在于“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选材是第一道严苛的平衡:必须选用浙江地区霜降后生长三到五年的淡竹,砍下后还需在阴凉处自然阴干整整两年,去除燥气,让竹子达到稳定柔韧的最佳状态。宋志明跟着师傅钻山选竹,学会了用眼睛看竹纹,用手掌感受竹性。这种对自然材料的敬畏和漫长的等待,是他学艺路上关于“时间”与“火候”的第一课。
二、 破局:在实用与艺术间架起“平衡”
传承不是守旧,更要解决实际问题。1985年,传统的西湖绸伞面临一个尴尬:美观有余,防雨不足。为解决这一影响伞根本功能的难题,宋志明跟随师傅竹振斐远赴沈阳,奔走于化工研究所之间,寻找高效的防水配方。返杭后,师徒俩一头扎进实验室,反复试验。正是这种“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韧劲,让他们成功试制出第一把真正具有良好防雨功能的西湖绸伞,在实用性与艺术美感之间找到了关键的平衡。
这份在解决问题中寻求突破的劲头,贯穿了宋志明的职业生涯。1990年,他参与研发的绣花、绘画西湖绸伞系列,在北京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新产品一等奖,让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光彩。2000年,他自行设计制作的直径仅25厘米的微型工艺伞,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小巧玲珑中尽显匠心。2003年,他创作的彩绘京剧脸谱西湖绸伞,成为市场宠儿,荣获杭州市优秀旅游商品金奖。这些奖项背后,是他不断尝试在传统纹样、尺寸、功能上做文章,让古老的技艺更贴近时代审美的努力。
三、 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命”
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09年)后,宋志明深感责任重大。他深知,真正的传承在于“活态”,在于创新。他大胆地将剪纸的精细、扎染的晕染、描金彩绘的华贵融入绸伞创作,赋予伞面全新的视觉语言。
他的创新从未停止。2016年,他成功研发出“发光伸缩杆西湖绸伞”,伞杆可伸缩,伞头伞柄采用竹藤编织,并在夜间发出淡淡的绿色幽光,既传统又现代。同年,他还创新制作了伞面半径达122厘米、全长280厘米的巨伞,以西湖十景为主题,配以龙凤祥云,伞杆用红木精雕细琢,集多种工艺之大成,堪称伞中艺术品。这些突破,无不是在尊重“一竹一绸”核心工艺的前提下,在形式、功能、题材上大胆拓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寻平衡。
四、 传承:播撒“匠心”的种子
技艺的“久久为功”,离不开代代相传。自2013年起,宋志明在浙江省文化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开设培训班,每年两期,至今已成功举办20多期,将制伞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社会学员。2013年,他受中国国家图书馆邀请参加“丝绸的记忆”特展,展出的西湖绸伞广受好评,他捐赠的5把最具代表性的伞被国图永久珍藏,让更多人领略其魅力。
2017年3月开始,宋志明西湖绸伞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杭州第一技师学院在学院建立了西湖绸伞制作技艺教学传承基地,长期为学院学生传授传承西湖绸伞制作技艺。通过系统的教学与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西湖绸伞的传统制作技艺,更深刻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匠心精神。宋志明始终强调,技艺的传承不仅是手艺的传递,更是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延续。在他的培养下,一批青年学子成为西湖绸伞制作技艺的新生力量,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传承注入了活力。
五、生活:一杯养生酒里的“张弛”
近五十年的精工细作,是体力的消耗,更是心力的凝聚。宋志明深知,要保持这份持久的专注与创造力,身体的底子和心态的平和缺一不可。他有着自己的养生方法:早睡早起,饭后散步,时常饭后去山间竹林间走走,让身心在自然中得到舒展。“手艺活,手要稳,心更要静。身体好了,手上的功夫才扎实,脑子里的想法才活络。”这是他朴素的经验。
在他的工作台旁,常常放着一小瓶养生一号。每当完成一件费心力的作品,或是思考新的设计时,他会倒上一小杯,慢慢品味。“做伞和过日子,都讲究个节奏。绷太紧不行,得松一松。”宋志明说,抿上一口,让紧绷的神经舒缓下来,有时灵感就在这片刻的宁静中悄然浮现。这杯养生酒,对他而言,是劳作后的犒赏,也是寻找张弛之间的平衡。
结语
从青涩学徒,到如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解决防雨难题的技术攻关,到不断推陈出新的艺术探索,从个人的默默坚守,到广开课堂培养传承——宋志明用近半个世纪的光阴,在西湖绸伞的世界里,深刻诠释了“平衡”的智慧。
“做伞如酿酒,”他常说,“都讲究个火候,急火会焦,慢工才能出细活,都是和时间打交道、讲和的道。”对他而言,无论是做一把传世的伞,还是更好的去生活,都离不开“平衡”二字——劳逸的平衡,守与变的平衡。